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自然资源科学普及

治理污染农田,土地整治不可缺位

我国现行的土地整治模式虽在确保耕地总量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工程设计前没有考虑农田污染情况,在施工时极易造成农田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因此,开展污染农田土地整治模式,对于改善农田环境质量意义重大。

  污染农田土地整治该如何设计?

  污染农田的土地整治模式,由污染修复技术的筛选和整治修复技术的集成两部分构成。 依据农田土壤污染源调查和土地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通过污染来源、污染程度及各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综合确定农田污染修复工程的技术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传统土地整治的工程特点,对土地整治和污染修复进行兼容性分析,并参照一定的集成原则,将污染修复技术融入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当中,形成以“治污”和“源控”相结合的污染农田土地整治优化集成技术体系,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达到农田污染修复的效果。

  须要注意的是,在做优化集成技术设计时,要优先考虑农田环境的污染修复问题,应严格依据农田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结果,对传统的土地整治工程方案进行修正,保证农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优化集成技术实施时,应对不同的污染区域采取有区别的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如对于清洁区,应将工程重点放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对于警戒区和轻污染区,应将工程重点放在污染修复上;对于中度和重度污染区,应重点进行污染源隔离,防止污染扩散转移。在优化集成技术实施后,要保证污染的土壤不能转移进入无污染的区域,污染重的土壤不能转移进入污染轻的区域,以达到污染农田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

  何为优化集成技术?

  农田污染源的截控集成技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灌溉沟渠生态控制技术,即将人工湿地处理农田灌溉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融入灌排水工程的建设之中。该技术既可在灌溉沟渠的开挖清淤或生态护坡的建设中阻隔污染源,防止污水进入农田;又可利用现有或新建的灌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建造适合处理农田灌溉水污染的修复单元。例如:在农田灌溉水的入口处开展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重建,使污水依次经过配水区、初沉净化区、水生植物净化区和出水导流区,通过各类生物的代谢活动及相伴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和其他污染物质进行多级转换、降解和去除,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从而达到控制农田污染源的目的。利用灌溉沟渠生态控制技术,将农田灌溉水的污染防治技术融入土地整治的灌排水工程之中,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资源,在保障农业用水、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净化了农田灌溉水,控制了污染的加剧和扩散,进一步提高了污染农田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该技术也存在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小,须及时清理湿地内植物,系统运行受气候影响大及卫生条件差等不足,在今后运用时须加以注意。

  农田土壤污染的整治集成技术。主要包括:

  1.挖填土方混合稀释法,即在田块平整、削高垫低、表土剥离、基层处理、耕层回填等过程中,运用土壤污染理化修复技术中的客土换土、深耕翻土等物理修复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该方法利用物理机械原理,将清洁土壤与污染土壤相混合或置换,以达到稀释降低污染物含量,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在修复过程中,为有效防止污染转移,应在农田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土方计算,优先保证各个区域内自身土方的调配量,尽量避免区域间交叉调配。若区域内无法实现土方的挖填平衡,须计算确定清洁土壤的土方调配方式和调配量。特别强调的是,应着力避免污染土壤的转移,以防污染扩大,同时应在警戒区开展土壤培肥,增施有机质等措施,抑制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达到降低污染程度的效果。挖填土方混合稀释法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农田具有治污迅速、效果明显、适应性广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区域则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存在二次污染和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的问题。

  2.农业生产调整法,即将土壤污染农业修复技术中的控制土壤水分、调节土壤pH和Eh值、改变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种类及合理施用有机肥等措施与土地平整中的地力保持工程相融合,根据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污染程度,选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常规农事操作中完成土壤污染修复。例如:改变耕作制度,调整土壤pH、Eh值,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合理施用堆肥、厩肥及作物秸秆等有机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还可以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影响其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另外,调整作物种类也可减轻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在污染轻的地区,可种植耐污性强的作物品种;在污染重的地区,则放弃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观赏花卉、经济林木等。农业生产调整法,总体上具有费用较低、无副作用、实施方便的优点,但其修复效果较差、周期较长,只适合于中、轻度污染的修复,必要时还应与其他技术相互配合。

  3.植物原位修复改良法,即将植物固定、植物萃取、植物挥发和根系过滤等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与土地平整中的地力保持工程相融合。在地力保持工程中,通过种植筛选植物,发挥其自身特有机制,同时完成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钝化、降低污染物含量,治理污染的双重任务。植物原位修复改良法所筛选的植物大多为豆科类植物,如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等。该方法同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保持土壤理化形状、处理成本低、修复效果好、易于操作管理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土壤污染的修复治理,但它也有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修复时间长、只能修复特定种类污染物及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国土资源
下一篇: 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