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动态要闻

智慧国土,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

    土地整治领域实现“智慧国土”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数据库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模型。 

    土地整治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综合型整治,需要建立科学的效益分析模型。 

    土地整治要实现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运行体系,形成有效的预测预警、决策支持能力。 

    我国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强调,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智慧国土,强化智慧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利化。这意味着,作为国土资源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整治需要在“大数据”时代巧借东风,发挥“智慧国土”功能,构建科学可行的土地整治数字化管理模型,大力助推土地整治工作的转型升级和管理创新。 

    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数据库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模型 

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数据库,是实现“智慧国土”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土地整治数据库不仅包含国土资源系统内部相关数据,还要包含其他部门的相关数据,更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构建土地整治数据库应做好以下几点: 

    根据土地整治工作管理需要制定数据收集方案。收集不同部门不同时点所涉土地整治业务相关数据(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等),是构建土地整治“一张图”数据库的基础。除了国土部门各项工作所包涵的各种数据外,还要收集其他相关部门数据,如:发改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资源等部门有关土地整治项目数据,以及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人口数据等。 

    对已收集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有效的土地整治数据成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土地整治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检查,特别是对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属性数据的逻辑性检查与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等。待土地整治数据质量检查合格后,将相关数据入库。 

    做好土地整治相关数据及时更新,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建立数据更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自动化,以及构建数据安全的防御体系,确保数据可信、可控、可管,并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配置数据(外网、内网)访问权限,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潜能。 

    构建科学的土地整治数字化管理模型是实现“智慧国土”的核心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土地整治内涵的拓展延伸使得传统的土地整治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对土地整治“大数据”进行挖掘,及时构建科学、可行、合理的土地整治数字化管理模型,才能实现智能分析、合理预测、科学预警、有效决策的功能。 

    构建“项目检测”模型,实现项目重复性检查。以往某些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数量较少、区位分布简单,项目类型单一,而今土地整治内涵丰富,项目数量从百到千,项目区分布复杂,项目类型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到土地综合整治。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建立“项目检测”模型,实现土地整治项目重复性检查功能。例如:在土地整治“一张图”的基础上,从项目申报环节入手,利用“项目检测”模型,检查项目是否重复申报、与哪些项目重复,项目区域是否重叠、与哪些项目区域重叠、重叠度多少,项目区新增耕地是否已建等等。 

    构建“项目布局”模型,促进项目区域合理分布。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多个部委参与,尤其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整合多个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相关业务数据以及规划方面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这就需要构建“项目布局模型”,结合“3S”等信息技术,在“一张图”上合理安排不同部门准备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从而实现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升土地整治生态文明水平。 

    构建“占补平衡评价”模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目前,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内涵更为丰富,不仅是数量管理,还突出质量管理。这就需要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遥感监测、耕地质量等别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拟占用耕地以及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相关数据,构建“占补平衡评价”模型,对建设拟占用耕地项目和补充耕地项目以及提质改造项目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地方保质保量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 

    构建“效益分析”模型,推动经济薄弱地区精准扶贫。目前,土地整治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综合型整治,虽然可以通过“一张图”看到土地整治项目分布状况、开发次序,但不能看到隐藏在土地整治项目后面的综合效益。建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一张图”,建立科学的“效益分析”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对项目实施前后产生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进行精准分析,进一步提升经济薄弱地区精准扶贫水平,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土地整治带给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总体来看,只有通过土地整治“大数据”的采集,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数字化管理模型,将土地整治业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实现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运行体系,形成有效的预测预警、决策支持能力,从而发挥“智慧国土”的优势,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转型升级和管理创新。 


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为辽河口不动产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篇: 兴隆台分局“创城”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