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部门会议

自然资源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到团组重要讲话精神综述

“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政协界别联组会讨论,与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行程单上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到团组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有不少涉及自然资源管理,为做好自然资源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两统一”职责,着眼于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经验、教训而作出的战略判断。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19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发挥好粮食生产优势”到“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再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确保粮食安全作出详尽部署。其中特别提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政协委员时的一番话发人深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回眸“十三五”,在不断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征程中,自然资源系统做出了艰辛不辍的探索和努力。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现上图入库,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不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按照中央部署,强化督察执法,先后组织开展“大棚房”清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等重大专项工作,全覆盖对省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年度例行督察。从2018年开始,自然资源系统连续三年组织补充耕地核查,针对土地管理存在的“重视增量、忽略存量”问题,建立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步入新征程,这场不可言败的持久战仍将继续。自然资源系统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精打细算地用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让宝贵的耕地资源成为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成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空间规划改革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分别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和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如何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如何为自然资源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些“十四五”待解的难题,在上一个五年有了破题的根基。
“十三五”时期,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领域,自然资源系统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推动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自然资源部多次出台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明确“乡”“村”边界。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解决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城镇村、人工商品林等人为活动冲突,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资源系统未来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力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民带来更强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2016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9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各地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科学指引。“十三五”时期,自然资源系统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取得开创性进展。先后出台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部署要求,在全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开展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黄海浒苔绿潮灾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果。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明确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各类经济活动、人的行为必须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重任在肩,自然资源系统责无旁贷,志当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和全国人民一起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
“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今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奇迹的创造,从来不是偶然。回望来时路,那每一个攻城拔寨、决胜关头的时刻,那每一个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日夜,都深深印刻在人们脑海中。
明方向、鼓干劲、正风气,心系脱贫攻坚,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了许多掷地有声、意蕴深远的箴言隽语。
2016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湖南代表团表示,“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青海代表团强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内蒙古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打好脱贫攻坚战,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转变作风不懈怠”。在河南代表团,总书记再次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嘱咐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福建代表团,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点问题。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自然资源扶贫战线,火力十足,热度不歇,战果卓然。聚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抓住政策扶贫、对口扶贫两条主线,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扎实完成了乌蒙山片区牵头联系扶贫和赣南、海伦、琼中定点扶贫任务。经过5年持续奋斗,自然资源系统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经得起考验的脱贫攻坚答卷。
最大的亮点,来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深度贫困地区土地复垦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到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增值收益转移到深度贫困地区,跨省域调剂资金1800多亿元,连同省域内流转资金共计4400多亿元,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之外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为脱贫攻坚换来雪中送炭的“真金白银”,得到了地方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真心欢迎。
此外,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在贫困区成功找水打井,圈定绿色富硒土地,矢志不渝生态扶贫,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面对“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挑战,自然资源系统满弦弓张,蓄势待发。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我省明确今年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重点工作
下一篇: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国内相关工作汇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