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动态要闻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再次作出重要阐述,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引发强烈共鸣。

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耕地保护是重中之重。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代表委员们就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提升耕地质量、推进耕地保护立法等积极建言献策。

“农田就是农田”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字千钧,“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说:“岩博联村土地贫瘠,过去粮食产量低,吃不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以及村民的努力下,现在不仅吃得饱,也吃得好了。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重要指示,切实保护好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方向。”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彩虹说,“未来要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如何落实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表示,下一步江苏将把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市、县、乡镇,并落地上图,做到“数、图、线”一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省、市、县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以此作为刚性指标,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民盟中央在一份提案中说,个别地区存在“一 刀切”的做法,将用于瓜果、水产、苗木、蔬菜等“非主粮”的土地都当作整治对象,导致大量地理标志认证或“名特优新”农产品减少甚至消失。对此,民盟中央建议,相关工作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统筹考虑实施进度、力度及其与百姓收益之间的关系,做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应从保障粮食安全向保障食物安全转变,适当增强地方种植的灵活性。

“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就要化解农民想种却种不了、不种也不愿意流转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通过理顺各方利益的方式进行化解和疏导?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茜建议,应建立全国性的土地托管服务平台,以县域或产业带为单位设立服务网点,从专业层面筛选符合各地农情的作物品类,探索省时省力、节本增效的耕作方式,为农民提供单环节、多环节或全程化的土地托管服务,解决农民耕种“无力”的难题。同时,以土地托管服务带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

“农田必须是良田”

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能否在较高水平上再上新台阶,耕地质量建设是关键一环。民建中央在“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智慧化对农业现代化支撑作用”的提案中提出,农地碎片化和机耕道不足,是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将耕地碎片化治理纳入提升耕地质量工作范畴,明确治理目标和考核标准,完善连片规模、基础设施、宜机化、平整度等相关建设标准。

刘聪认为,应大力支持地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拓展补充耕地来源,提高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让农田真正成为高能效、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良田。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国家应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形成既能产得出又能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

关于黑土地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认为,现阶段东北黑土地保护性开发利用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黑土地面积和分布范围界定存在分歧;黑土地属性、退化程度和区域变化缺乏精准数据依据;区域性生态系统调查和生态功能调查缺失;社会资本、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和其他种植者资金投入能力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等。他建议,建立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现状及其变化定期监测和预警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以促进黑土地保育水平提高、土壤碳汇能力提升;健全黑土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表示,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压舱石”,但现实中“种地不赚钱”等因素导致农民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的动力不足。他建议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提高全社会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改变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的情况。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张常荣在黑龙江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建议,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加大对侵蚀沟的治理力度,以更好地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以良法善治推动耕地治理现代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细化了耕地保护的相关规定。为从根本上守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代表委员建议进一步高位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全方位强化耕地保护的法制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在“关于实施更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提案中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启动耕地保护立法,将其列入近期立法规划,国务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调研,通过立法来完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

针对国内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业务类标准较少甚至空缺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呼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他认为,上位法的空缺导致耕地成为污染物的最终受体。面对耕地资源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对现行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整合,以良法善治推动耕地治理现代化。

秦光蔚建议,在法律的框架下,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机制;在制定实施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耕地质量法;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保护机制、监管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法律追究制度;从法律层面保障田长制的推行。

“尽快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政策,明确项目立项条件、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等,便于地方提前谋划和储备改造提升项目,依法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夏涛建议加快推进农田建设立法,制定出台农田建设法或农田建设管理条例,为农田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下一篇: 2022年1-2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3月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