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动态要闻

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成立

11月1日,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许永锞出席仪式并致辞,签署有关合作协议,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驻华使节共同为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揭牌。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代表,老挝内政部、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越南国家遥感中心、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测绘局等东盟国家相关机构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2021年10月,中国在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的倡议。经过一年来卓有成效的努力,由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东盟国家卫星遥感相关机构共建的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将按照融合协同的原则,打造“1+2+10”总体布局,即1个总部、2个遥感中心、10个数据应用中心,建立中国和东盟国家卫星遥感应用合作机制,构建中国和东盟国家卫星遥感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开展数据交换及共享、公共产品研制及应用、遥感技术服务及研发、人员培训与交流,利用中国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及技术,助力东盟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由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牵头,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东盟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建设,将充分发挥中国自然资源陆地及海洋卫星遥感资源优势,形成多尺度、全覆盖数据资源支撑,共同开展基于“云环境”的中国—东盟卫星遥感数据网络平台建设,协同联动构建中国陆地和海洋卫星数据产品面向东盟的综合服务开放门户。

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的成立,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卫星遥感应用合作、服务东盟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合作迈上新台阶。自然资源部将与东盟国家卫星遥感相关机构持续加强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技术交流、能力建设、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为建设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增添新动力,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方式,共同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

揭牌仪式后,以“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合作:新起点、新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东盟卫星遥感研讨会举行。

国家林草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中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目前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

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释放了鲜明信号:加强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情况令人振奋。”《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瑞士格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当其他缔约方看到这种引领作用时就会明白,湿地保护有利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次大会将于11月5日至13日在武汉设置主会场。这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等专家表示,这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肯定,中国深度参与《湿地公约》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清晨的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数以万计的冬候鸟在晨露弥漫的水草间觅食。监测员冯江说:“10年来,沉湖鸟类从160多种增至277种。希望下一个10年,沉湖为国际湿地城市与全球湿地保护提供更多的科研依据。”(参与记者:刘曲、吴植)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即将开幕
下一篇: 中国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