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op_img.png

《关于印发盘锦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30 浏览次数:1498

    一、海洋灾害已有工作成果转换和利用

针对1989-2018年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

等5个灾种自然要素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形成开展危险性评估需求的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校核和质量控制。

二、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

(一)资料收集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收集地理信息、海洋观测、历史灾害等基础资料,调查获取沿海防护工程(海堤)、滨海旅游区、渔船渔港、设施渔业等四类承灾体相关资料。

(二)补充调查

在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等技术规范要求,对不能满足调查要求的数据开展现场补充调查。

(三)隐患区(点)确定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充分考虑海洋灾害影响特征及调查区域工程防护能力及重要承灾体分布,应用相关技术方法和规范,以点面结合方式确定海洋灾害隐患区(点)。

(四)成果核验与分析整合

海洋灾害隐患区域确定后,采用地方自检和逐级核验相结合的方式,征求地方相关行业部门对隐患调查结果的意见,对有疑问或问题的隐患区(点)开展实地踏勘 ,结合历史灾情比对,核验并修正完善隐患调查成果。分析整合隐患调查成果,形成隐患数据表单和数据集、隐患空间分布图、技术报告和隐患清单。

三、海洋灾害致灾孕灾要素调查收集

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平面上升、海冰5个灾种海洋致灾孕灾要素数据,按照《海滨观测规范》( GB/Tl4914-2006)和《海洋观测延时资料质量控制审核技术规范》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分析和评估数据资料在空间连续性和时间连续性以及资料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并对数据进行校核和质量控制,形成能够满足开展海洋灾害致灾孕灾要素成果数据集。

(一)风暴潮

从沿海海洋、水文代表站搜集整理实测潮位值,通过调和分析等手段分析得到天文潮数据 、增水数据,并统计年度最大增水、最高潮位。从临时验潮站搜集整理潮位值,处理按照《海滨观测规范》( GB/T14914-2006)中的一般和分类规范进行。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根据观测资料的特点、变化范围,进行一般性检验,对观测格式等进行非法码检验,进行相关要素的相关性检验以及统计特性检验。参照《海洋观测延时资料质量控制审核技术规范》进行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形成标准数据集。收集区域警戒潮位核定结果中的警戒潮位值。

(二)海浪

海浪灾害致灾孕灾要素调查主要以收集整理1978-2020年

42年期间西北大平洋及中国近海海浪实况分析图为主,掌握中国近海及各海区有效波高,4m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为海浪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支撑。

(三)海啸

海啸灾害致灾孕灾要素调查主要以收集整理为主,搜集太平洋和中国近海历史地震和海啸事件,开展海底地质构造分析, 统计和分析大平洋及中国近海主要倾滑俯冲带和地质断层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遵循历史重演和构造类比的原则,综合研究确定可能对我国沿海造成影响的潜在海啸源及其相关参数。

(四)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调查包括数据资料收集、处理分析、完整性评估、补充调查、资料更新5个工作流程。一是数据资料收集,收集掌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为海平面上升危险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基础;二是资料处理分析,按照国家尺度和省尺度调查与评估工作要求,梳理资料成果,并对数据资料在空间连续性和时间连续性进行分析评估;三是资料完整性评估,开展资料完整性评估,包括数据资料是否完整、时相上和空间上是否满足海平面上升危险性和区划工作要求;四是数据资料补充调查, 对空间上存在缺失的数据资料进行补充调查,对时相上较陈旧的资料进行更新性补充调查;五是数据资料更新,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和补充调查数据资料成果相结合,对数据资料进行更新, 形成海平面上升危险性和区划所需的数据资料集。

(五)海冰

海冰调查主要包括资料收集、补充调查和资料处理3个工作流程。一是资料收集,收集海冰灾害基础数据和资料,注明数据来源和数据更新时间,并对所有共享、引用的数据资料按照要求 进行整理, 形成数据表和数摒集;二是补充调查,对未收集到和不完善的信息开展现场补充调查,妥善保管调查一手资料,并对补充调查资料按照 要求进行整理,形成数据图表、数据集; 三是资料处理,将所收集的各类资料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并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四、海洋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风暴潮

省尺度危险性评估,综合考虑风暴增水和风暴潮超警戒两个指标,评估风暴潮灾害危险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影呴省域沿海台风及温带风暴潮过程,时间序列长度不少于20年。以沿海乡镇为评估单元,参考国家尺度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等级确定方法, 计算省域沿海岸段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等级。

市、县尺度危险性评估,主要分为风暴潮数值模拟、可能最

大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不同等级强度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和危险性等级评价4个方面。

l、风暴潮数值模拟:建立评估区域的风暴潮数值模式。陆地可能淹没区域计算网格达到50-100米。模式验证原则上应选择不少于10次风暴潮灾害过程,影响到的主要潮(水)位站次累计不少于30个。验证要素包括天文潮、风暴增水、总水位、漫滩范围和海浪等。基于经验证的风暴潮数值模式,对区域内各种风暴潮悄形进行模拟,计算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不同等级台风风暴潮、不同等级温带风暴潮,得到淹没水深和范围等结果。

2、可能最大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是在确定该区域产生最大增水的最不利台风路径条件下,计算台风风暴潮的淹没 范围及水深,确定最有利增水的 台风路径及天文潮等关键参数。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是在重构最严重温带天气系统的基础上,确定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的风场和气压场,计算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的淹没范围及水深。取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和可能最大温带淹没范围较大者为可能最大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结果。

3、不同等级强度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不同等级度台风风暴潮按照中心气压将台风划分为不同等级,基于此设定台风关键参数,参考历史典型台风灾害案例,确定产生最不利风暴增水的台风路径,进行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综合形成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风暴潮的淹没范围及水深。不同等级强度温带风暴潮是基于历史温带天气过程,确定最严重温带天气系统形势,基于最大持续风速进行强度等级划分,构建温带天气系统风场,进行淹没范围及水深计算,形成不同等级强度温带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取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风暴潮和不同等级强度温带风暴潮淹没范围较大者为不同等级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结果。

4、危险性等级评估:基于可能最大风暴潮(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和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之较大者)淹没水深和范围,以沿海社区(村)为单元,根据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评估风暴潮危险性等级。

(二)海浪

省尺度危险性评估,主要包括构建历史海浪场数据集、计算海浪典型重现期和海浪危险性评估3个方面。

1、构建历史海浪场数据集:以再分析风场为驱动,基于成熟的海浪数值模型,重建沿海各省管辖海域的历史海浪场 数据集。构建的海浪场数据集的长度不少于30年,空间分辨率不低于0.1°×0.1°。

2、海浪典型重现期计算:基于辽宁省管辖海域的海浪历史数据集,统计确定每个格点上的海浪要素的年极值序列 ,然后分别用皮尔逊III型或韦布尔分布极值推算方法计算确定 每个格点上典型重现期的有效波波高,并绘制省管辖海域不同重现期的波高空间分布图。其中重现期分别考虑2、5、10、20、50、100 年一遇的情况。

3、海浪危险性等级评估:基于海浪历史资料,分别计算每个格点上 I、II、III、IV级浪高出现的次数,参考海浪灾害危险性等级确定方法,计算省管辖海域海浪灾害危险性等级。

(三)海啸

海啸波携带水体的流速较强,对近岸居民财产和工程设施等可能造成危害。

1、省尺度危险性评估。评估指标选取:考虑近海海啸波幅大小作为指标,评估海啸灾害危险性。危险性等级确定:通过确定潜在海啸源位置和最大震级,并开展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以沿海县为评估单元,分析海啸危险性。海啸灾害危险性依据最大海啸波幅大小分为4级。其中I 级为最高,代表该海啸致灾强度最大; W级为最低,代表不会致灾。省尺度海啸危险评估以沿海乡镇为单元,选取单元内危险性最高等级岸段为该单元危险性等级。

2、市、县尺度危险性评估。市县尺度海啸危险评估技术路线 与省尺度评估相比,增加了海啸淹没危险评估。利用建 立的海啸源和建立的模型分别开展海啸波幅、淹没范围等的数值计算 , 获得海啸危险评估所需的海啸淹没水深等信息。

(四)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危险性评估包括海平面上升分析预测、潮沙特征分析、地面高程状况分析、岸段海岸状况分析 、危险性指数计算、图件制作 6 个方面。

1、海平面上升分析与预测:分析沿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计算各岸段的海平面上升率,对未来沿海海平面上升情况作出预估。

2、潮沙特征分析: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潮沙特征变化剧烈的地区易于造成较重影响,危险性较高,利用沿海验潮资料分析各岸段的潮沙特征,计算各岸段的平均潮差。

3、地面高程状况分析:地面高程低于5m的沿海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计算各评估单元沿海地区面积占评估单元总面积的比例,作为高程状况指标的数量值。其中沿海地区面积利用DEM数据计算获得,选取与海相连且地面高程低于5m 的范围作为沿海地区。

4、岸段海岸状况分析:根据各评估单元所辖岸段的海岸线类型和稳定性,判定各单元的易 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程度,采用分级赋值法对各评估单元的海岸状况进行数量化。

5、危险性指数计算:获取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各项指标数值,利用分级赋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值,指数值的大小即反映各评估单元危险性程度的高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6、图件制作:对危险性评估成果通过制图软件制作危险性专题图,省尺度制作1:25万沿海各乡(镇)级评估单元海平面上升危险性分布图。

(五)海冰

省尺度以沿海县为评估单元。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评估指标选取与分析、海冰灾害基本特征及重大(典型)海冰灾害实例分析、危险性等级划分和图件制作 4 个方面。

1、评估指标选取与分析:基于海冰致灾孕灾要素调查数据 , 获取海冰厚度、冰期和海冰密集度等作为主要指标对结冰海区的冰情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2、海冰灾害基本特征及重大(典型)海冰灾窖实例分析:选择结冰海区曾经发生的重大或典型海冰灾害实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用于核实分析海冰危险性等级的冰情要素。

3、危险性等级评估:海冰危险性等级系在综合考虑评估海域多年平均海冰严重冰期、海冰厚度以及海冰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基础上,按照高 (I级)、较高 (II级)、一般(III级)较低 (IV级)和低(V级)5 个等级进行划分。

4、图件制作: 形成海冰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图,省尺度比例尺不低于1:25万。

五、海洋灾害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收集地理信息、海洋观测、历史灾害等基础资料,调查获取沿海防护工程(海堤)、滨海旅游区、渔船渔港、设施渔业等四类承灾体相关资料。在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等技术规范要求,对不能满足调查要求的数据开展现场补充调查。

(一)致灾孕灾类隐患调查技术方法

参照《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根据当地海堤防潮标准、警戒潮位 、平均高潮位和调查区域的高程,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为海洋灾害隐患区(点)。

1、无海堤防护岸段后方,且地势低于当地平均高潮位并包含重要承 灾体的区域;

2、非标准海堤、未合拢、破损、底脚掏空的堤段,及其后方地势高程低于当地平均高潮位且有重要承灾体的区域;

3、标准海堤在橙色警戒潮位或橙色海浪预警以及更高级别预警情况下,根据《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堤》附录A判定有防潮能力、结构安全、渗流稳定、越浪溃堤等隐患的位置或堤段 ;

4、标准海堤设计防潮标准或现状防潮标准小于等于10 年-遇的位置或堤段,及其后方地势高程低于当地平均高潮位且有重 要承灾体的区位;

5、城市排水管渠出水口高程低于当地平均高潮位的位置。

(二)主要承灾体类隐患调查技术方法

参照《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根据海洋灾害对海 上承灾体影呴特征,向海一侧承灾体主要考虑海水养殖区、渔船渔港和滨海旅游区。向海一侧隐患调查技术方法如下:       

1、海水养殖区灾害隐患:基于当地10年重现期风暴潮、海浪灾害过程,依据《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水养殖区》判定。

2、滨海旅游区灾害隐患:依据《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滨海旅游区》, 调查结果中裂流风险等级为高的区域为隐患区; 此外,依据工作方案调查其他类型滨海旅游区隐患。

3、渔船渔港灾害隐患:依据《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渔船渔港》进行判定。

六、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一)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1. 省尺度风险评估与区划

脆弱性评估:以土地利用现状一级类区块单元作为脆弱性评估空间单元根据不同一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所占面积比例确定沿海乡镇脆弱性等级。若评估单元内有重要的承灾体,或者有因风暴潮灾害产 生严重 次生灾害的承灾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估单元脆弱性等级。

风险评价:以沿海乡镇为单元,选取单元内危险性最高等级岸段为该单元危险性等级,基于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等级和脆弱性等级评估结果综合确定评估单元风险等级。

风险区划:风暴潮灾窖风险区划分为高风险区(I级)、较高

风险区(II级)、较低风险区(III级)、低风险区(IV级)四级。基于省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综合考虑风险等级分布空间同 质性、行政区划、地理空间分布, 综合形成不同风险等级区, 并列出各风险等级区所包含的乡镇 行政区。

2. 市、县尺度风险评估与区划

脆弱性等级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类区块单元作为脆弱

性评估空间单元 , 根据不同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所占面积比例确定社区(村)脆弱性等级。若评估单元内有重要的承灾体,或 者有因风暴潮灾害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承灾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估单元脆弱性等级。

风险评价:依据研究区域内的风暴潮危险性和脆弱性分析结果,综合确定评估单元风险等级。

应急疏散图制作:以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沿海乡镇 (街道、社区)为单元,结合风暴潮可能引发的淹没范围及水深分布,分析应急疏散需求,对评估区域内避灾点进行适用性评价,提出避灾点改进建议以及确定是否需要增加或扩建避灾点,规划应急疏散路径,分区域编制应急疏散图,按优先原则推荐可行性疏散路径,并列表对疏散路径进行详细说明。

风险区划:将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高风险区(I级)、较高风险区(II级)、较低风险区(III级)、低风险区(IV级)四级。

基于县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综合考虑风险等级分布空间同质性、行政区划 、地理空间分布,综合形成不同风险等级区,分析不同等级风险区包括哪些社区(村)。

(二) 海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海浪灾害危险分为四级,计算每个格点的海浪灾害危险指标

Hw,并将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的危险指数表示为 Hwn,确定每个格点上的海浪灾害危险等级。基于GIS系统,制作完成省管辖海区的海浪灾害危险区划图,分辨率为0.1°×0.1°。

(三)海啸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l. 省尺度风险评估与区划

包括脆弱性评估、风险评估和海啸灾害风险区划。

脆弱性评估:以土地利用现状一级类区块单元作为脆弱性评估空间单元,确定一级类空间单元的脆弱性等级。根据不同一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所占面积比例确定沿海乡镇脆弱性等级。

风险评估:以沿海乡镇为单元,选取单元内危险性最高等级岸段为该单元危险性等级,基于海啸灾害危险性等级和脆弱性等级评估结果,综合确定评估单元风险等级。

海啸灾害风险区划:依据风险评价结果,以沿海乡镇为基本单元,将海啸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高风险区(I级)、较高风险区(II级)、较低风险区(III级)、低风险区(IV级)四级。

2. 市、县尺度风险评估与区划

包括脆弱性等级评价、风险评价2个方面。

脆弱性等级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类区块单元作为脆弱性评估空间单元,确定二级类空间单元的脆弱性等级。根据不同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所占面积比例确定社区(村)脆弱性等级。

风险评价:依据研究区域内的 海啸危险性和脆弱性分析结果确定评估单元风险等级。

应急疏散图制作,以受海啸灾害影响的沿海乡镇(街道、社区)为单元,结合海啸可能引发的淹没范围及水深、流速分布 , 分析应急疏散需求,分区域编制应急疏散图,按优先原则推荐可

行性疏散路径,并列表对疏散路径进行详细说明。

海啸灾害风险区划,依据风险评价结果,以沿海社区(村) 为基本单元,将海啸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高风险区(I级)、较高风险区(II级)、较低风险区(III级)、低风险区(IV级)四级。

(三)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与区划

1、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海平面上升的风险形成机制, 分别从危险性和脆弱性两个方面对海平面上升风险进行评估。海平面上升的 危险性主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评估海平面变化、潮沙特征、地面高程状况和海岸状况四个方面;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从人口、经济两个方面分别评估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

2、脆弱性评估,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评估主要考虑沿海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分别选用人口和GDP作为脆弱性指标。获取各县级行政单元的指标数值,利用分级赋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评估单元的脆弱性指数值。

3、风险值计算,根据得到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指数值,利用风

险计算公式:风险(R)=危险性(H)×脆弱性(V)计算得到各评估单元的风险指数值,风险值的大小即反映了该评估单元风险程度的高低。

4、风险区划,为了沿海各级政府科学应对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根据计算的海平面上升风险值的大小和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及影响的现状,设置海平面上升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国家和省尺度将各评估单元的海平面上升风险由高到低区划为  I 级(高风险)、II 级(较高风险)、III级(较低风险)和 IV级(低风险)风险等级。

5、风险区划图制作,省尺度以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制作省海平面上升风险区划专题图件。

(五)海冰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包括划分评估范围和评估单元、获取评估指标值、海冰灾害风险区划和图件制作4个方面。

1、划分评估范围和评估单元:近岸海域 (12海里以内)及其沿岸以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区域岸段为基本评估单元进行评 估;12海里以外海域原则上不予考虑。

2、获取评估指标值:评估指标体系由海冰自然致灾因子和评估海区主要经济社会活动(即承灾体,下同)组成。其中,自然致灾因子包括冰厚、冰期和密集度等,数据来源为致灾孕灾要素调查;经济社会活动包括交通运输、油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岸)工程和有人居住海岛等,数据来源为其他部委提供。

3、评估方法:分别建立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和经济社会活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两类因子不同等级评估指标的自重权数和系数,计算出各自的等级权数,形成海冰灾窖风险综合评估体系,确定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

4、海冰灾害风险区划:海冰灾害风险区划应按照高风险区(I级)、较高风险区(II级)、较低风险区(III级)、低风险区(IV级)四个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依据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和海冰灾害风险 等级, 并适当结合历史典型海冰事件的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确定评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区。

5、图件制作:形成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图和区划图 ,省尺度编制比例尺不低于1:25万。

(六)海洋灾害防治御区(重点防御治区)划定

1. 省尺度海洋灾害防治区(童点防御区)

集成汇总辖区内各沿海县海洋灾害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成果, 根据辽宁省海洋防灾减灾需求, 构建省尺度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方法,并绘制省尺度海洋灾害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图件。

2. 市、县尺度海洋灾害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

选择危险性评估结果。在选择县尺度海洋灾窖危险性评估结 果基础上,分析历史海洋灾害影呴特征与分布,考虑历史海洋灾害发生频次、强度,基于海洋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选择影响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危险性分布结果进行海洋灾害防治区(重点防御 区)划定。

防治区( 重点防御区)范围确定。综合考虑历史灾害情况、经济和人口分布、灾害隐患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信息。合理考虑向陆一侧和向海一侧防治区(重点防御区) 范围,同时征求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合理确定县尺度海洋灾害防治区(重点防御区)。

现场勘验与征求意见。对划定结果进行实地勘验,征求地方相关行业部门意见,并与划定区域历史海洋灾害影呴范围进行对比分析。

七、相关技术规范

(一)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总则》;

《 海洋灾窖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堤》;

《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渔船渔港》;

《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海水养殖区》;

《海洋灾害隐患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滨海旅游区》。

(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风暴潮灾害防治区( 重点防御区)划定技术导则》;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_第1部分》:风暴潮;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_第2部分》:海浪;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_第3部分》:海啸;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_第4部分》:海冰;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_第5部分》:海平面上升;

(三)支撑文件

《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

《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的通知》(辽政办发[2020]19号);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试点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9月);

《全国海洋灾窖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自然资预警函[2020]126号)。

(文件解读人:市自然资源局海域管理科赵博0427-2838941

原文:关于印发盘锦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锦市自然资源局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48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295号-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63号

联系电话:0427-2837001

foot_img_02.png